近期,针对互联网企业一系列政策的收紧,引来以互联网平台为主的中概股的大幅下跌。有外媒认为这表明中国政府方面正有意识的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推动中国企业与美国资本市场“脱钩”,避免美国资本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和对中国经济基础的控制。这实际上接替了特朗普时期针对中国在美国上市企业的一系列制裁,以及推动美国资金避免投资中国企业的政策,进一步使中国企业脱离美国资本市场。在中美地缘冲突和竞争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双方都在推动资本市场的“脱钩”,其具体表现在中国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从今年开始的逆势下跌。
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美国2020年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其实已经表明,美国方面并不情愿看到中国企业以境外上市引入海外资本的方式,从美国乃至全球引进了大量资本,支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同时,美国政府也推动对一些中国企业进行制裁的方式,阻止美国长期资金投资在香港及内地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新一届拜登政府继续延续这些“脱钩”政策的情况下,近期以来,在中国方面,包括反垄断调查、数据安全、教育体系改革等政策都实质上影响了在美上市的大批中国企业。同时,一些拟赴美上市的中资企业,近期也纷纷表示将暂停ipo。这使得包括近期上市的滴滴在内的大量中概股企业,在中美两国政府的“内外夹击”下,其发展陷入空前的困境。
这种局面看起来与中国近年来一再推动的金融市场开放有所矛盾。包括海外投资者的很多市场人士对此感到困惑,在中国不断加大金融市场开放的同时,为何主动扩大矛盾,对中概股企业如此“痛下杀手”呢?在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士看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美之间战略竞争的趋势性和复杂性。
尽管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日益激烈,但双方在过去长期合作和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经济、贸易、金融领域的相互渗透,形成了相互制约又相互协作的关系。无论从经济利益,还是社会利益的角度,中美之间的完全“脱钩”对双方都不利。
但在地缘矛盾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和美国都希望在自己的优势领域与对方“脱钩”,美国更希望实现“贸易脱钩”和“科技脱钩”,以平衡对外贸易逆差,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这是中国所不希望看到的,中国实际上更希望切断中国企业与美国资本的联系,在资本领域实现“脱钩”,摆脱国内市场主体对美国金融资本的依赖,但对于加强绿地投资及科技领域的交流则是中国一直以来所希望获得的。因此,中国所坚持的金融市场开放与资本“脱钩”并不矛盾。
从金融市场开放的角度而言,中国方面,已经对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进一步放松了管制和限制,允许外资独资或控股在中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实际上也是允许外资实体进入中国市场为本地或国际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另外,对于不影响企业决策和经营的债券市场融资,中国方面也希望国际资本的流入,为中国企业提供资金。
但这却是具有金融资源优势的美国所不愿看到的,并推出一系列制裁和监管政策。就美国而言,同样并不愿意中国资本对美国的投资,对中资企业并购美国公司采取越来越严格的国家安全审查等一系列限制。而对于中概股企业,中国方面最担心的是美国政府通过金融监管和制裁措施带来的长臂管辖,影响中国的经济、金融安全。
因此,中美之间资本市场的“脱钩”,并不是全方位的脱钩,确切的说是对对方股市的脱钩。这也是双方不断博弈,争取自身竞争优势地位的“战场”之一。
在这种政策趋势和地缘环境之下,中概股企业自然成为了“众矢之的”。而滴滴在这种情况下赴美上市,成为激化矛盾的导火索。在中国方面,自然不会因为中概股的问题而放弃金融开放的政策,而是更多采取多方面的政策对其发展进行限制。美国方面即将落地的问责法案,同样意味着对其控制和监管的加强。如果说,过去20年,中概股的模式是中美之间战略合作下双方默契的产物,那么,现在在中美之间竞争格局日益清晰的情况下,过去存在的灰色空间和默契空间都会被不断压缩,以至于双方的边际会更加清晰和明确。这种边界实际上就是地缘实力的边界。换句话说,未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已经没有“末班车”可言,中概股的回归,可能不仅仅是企业主动的选择,更是市场格局变化的必然出路。
在未来,中国企业,特别是接受海外资本注资的企业,需要明白中美之间竞争的长期趋势,在谋求上市融资或其他金融资源的时候,不仅仅考虑市场因素,更应该看清楚国际地缘格局的变化,避免政策投机行为。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