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2年第一个月份就过去了。今年是“十四五”规划进入中期的关键年份,也是中国经济疫后恢复的爬坡过坎之年,还是“二十大”举行的关键之年,如何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实现稳定当头、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对中央和地方来说,都变得十分紧迫了。
就增长趋势而言,今年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叠加各种结构问题,稳增长的压力很大。一些官方专家已经在吹风,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在5.5%左右。从目前各个省级地方制定的目标看,经济发达省份大多把目标定在5%至5.5%,相对落后省份则定在6%、7%甚至更高。除了不发达省份希望通过较高目标实现“补偿性发展”之外,大部分地方对今年经济目标都比较谨慎。
如何落实稳增长目标
从供给和需求来看,按照中央肯定的标准说法,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过程中,要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始终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宏观政策上,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政策执行上,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各地的实际操作来看,各级地方最有把握、最擅长的领域还是抓投资。今年以来,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投资规模力度明显加大。全国上下“赶前抓早”推进项目建设,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多地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如河南省提出,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投资1.8万亿元。安徽省提出,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10%以上。根据广东重大项目安排,广东2022年将安排省重点项目1570个,总投资约7.6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约9000亿元,比去年计划增长12.5%。
从投向领域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新基建项目成为重要发力点。在2022年广东年度计划投资的9000亿元中,基础设施工程年度计划投资4993亿元,占比55.5%。根据项目安排,将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争取一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上海市近日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显示,2022年上海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安全保障的港区、航道、铁路、轨交、水利、地下管线等工程。同时,积极布局以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制造业投资也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上海的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3.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2%,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4.5个百分点。
从各地的投资计划看,为了稳经济,今年各地肯定会在投资上发力,目前各地加大投资的态势已经形成。但要注意的是,如何投?投什么?如何才能避免过去投资“铁公基”的怪圈?将成为今年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从政策要求和中国经济的实际需求来看,“有效投资”应该成为今年落实稳增长的一个重要主题。
如何定义有效投资
在我们看来,有效投资需要抓住三点:
在经济上有效
不是为投资而投资,投资不是为了创造一大批债务,将投资变成烂尾工程。一般认为,有效投资是指经济体系中的投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配置,投资所产生的产出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形成新增存货和积压。此外,投资要注重市场化,不能完全是国家投资、政府投资——这样会形成对民营经济和外资的挤出效应,也不利于发挥财政资金投资的引导作用。
在创新上有效
在新发展格局下,今后中国经济发展都会强调高质量发展,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支撑。在这一背景下,有效投资无疑要尽量体现高质量发展,尤其要对创新有所倾斜。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近期表示,今年还要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制造业投资、企业研发投入、技改投入等政策措施。要想强化创新驱动的作用,就要加强对创新领域的有效投资。要特别指出的是,投资向创新倾斜,并不意味着要对战略新兴产业搞“一窝蜂”。国内近年在半导体芯片领域有大量投资,但扎堆投资的结果是造成了数千亿元的烂尾项目,结果在产业政策鼓励的领域里,制造了最无效的投资浪费!
在民生上有效
经济稳增长与实现共同富裕紧密相关,要实现有效投资,需要在民生问题上加大投资力度。长期以来,民生领域投资被认为是只花钱、不赚钱的领域,这是从项目层次看民生投资的视角。从更大系统来看,投资民生领域,一是可以直接改善民生领域的需求和服务;二是通过投资来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是减轻市场化投资的负担,让更多市场化的投资能轻装前进,有更好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城市更新、教育医疗、养老、城市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民生投资,都是今后要鼓励的方向。
需要意识到,在经济不好、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投资资源变得弥足珍贵,如果不注重投资的有效性,各个地方仍依照投资惯性,选择最熟悉、最拿手的领域来搞投资,很容易又变成大上“铁公基”,将大规模投资变成了一大堆基建债务。
稳增长之年,加大投资将成为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不过,今后的投资不能仍然延续过去的投资惯性去大搞“铁公基”,要高度注重投资的有效性,把稳增长和调结构结合起来。这是决定今年经济能否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