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印钞2万亿鼓励生育更重要的事-尊龙凯时人生就博

比印钞2万亿鼓励生育更重要的事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正在快速出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在2020年11月底,中国 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比13.50%。对照国际标准,中国已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1960年代出生的人群进入退体年龄,中国的老龄化大潮将快速加剧。根据安邦智库(anbound)此前的估算,按目前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和人口预期寿命,到2035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可能达到4.2亿人。中国在“未富先老”时出现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规模,可以称之为“中国式老龄化”。

老龄化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安邦研究人员此前曾指出,从远期看,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阻碍因素不是外部的地缘政治博弈,而是来自内部的老龄化。中国如何系统而稳妥地应对扑面而来的老龄化大潮,已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未来面临的首要问题可能还不是增长问题,而是如何在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下维持经济稳定与社会稳定,避免进入一种“老龄化加剧→社保压力增大→消耗过多经济与社会资源→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萎缩”的负面循环,我们可以称之为“老龄化陷阱”。

年底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可谓是对当前结构不均衡且压力日渐增长的养老金体系提供了新的支持,助力应对中国的老龄化压力,但安邦智库(anbound)从公共政策研究角度来看,有不同意见。安邦的研究人员认为,要想真正落到实践层面,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相关机制如何建设等问题,都将对“第三支柱”的最终支撑作用造成显著影响。了解更多该政策的相关分析,欢迎登陆安邦智库(anbound)查阅简报「 每日经济 」刊登的分析专栏《“第三支柱”建设需要长期稳妥推进》

老龄化社会终将到来,难道经济和社会就不发展了吗?当然不是。面对老龄化时代的经济发展,很多人会谈到银发经济、老龄产业,涉及到老年人用品、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心理关怀、社会化养老等多种领域。从老年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看,银发经济的主要部分不是商品消费,也不是房地产,而是服务需求。原因很简单,老年人的商品消费需求随着年龄逐渐下降,但对各种养老服务的需求则在不断增加,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刚性需求”。

具体来说,在老龄化社会的多种需求中,发展社区护理服务极为重要。在老龄化和少子化极为严重的中国,相比某些网红经济学家“每年多印2万亿,用10年社会鼓励多生5000万孩子”的号称解决低生育的“建议”,安邦认为,在此之外,更可以采取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服务的方式,更能有效助力解决日益增长的老龄化压力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等经济、社会问题。社区护理(community health nursing)也可称为社区卫生护理或社区保健护理。根据美国护理协会的定义,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种服务。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

社区护理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由家庭护理、地段护理及公共卫生护理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其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即:家庭护理阶段、地段护理阶段、公共卫生护理阶段和社区卫生护理阶段。

1、家庭护理阶段

早在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卫生服务资源的匮乏、医疗水平的局限及护理专业的空白,多数患者均在家中休养,由家庭主妇看护、照顾。在这些家庭主妇中,绝大多数既没有文化,也没有受过任何看护训练,她们只能给予患者一些基本的生活照顾。要指出的是,中国目前的护理服务绝大多数处于这个阶段。

2、地段护理阶段

在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期的50年间,英国、美国为了使贫病交加人群能享受到基本的护理服务从而改善贫困人群健康状况,陆续开设了地段护理(district nursing)服务。地段护理在英、美两国主要侧重于对居家贫困病人的护理,包括指导家属对病人进行护理。从事地段护理的人员多数为志愿者,少数为护士。

3、公共卫生护理阶段

自19世纪末期起,地段护理在其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逐步拓宽,其服务对象由贫困病人,扩大至地段居民;其服务内容也由单纯的医疗护理,扩展至预防保健服务。在从事公共卫生护理人员中,绝大多数为公共卫生护士,少数为志愿者。

4、社区护理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护士以社区为范围,以健康促进、疾病防治为目标,提供医疗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服务。从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护理协会将这种融医疗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为一体的服务称之为社区护理,将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称之为社区护士。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予肯定并加以补充,要求社区护理成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从此社区护理以不同的方式在世界各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社区护士的队伍也在世界各国从质量和数量上逐步地壮大起来。

从社区护理的发展来看,虽然中国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近年有长足的发展,但社区护理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成为中国老龄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短板。之所以强调中国要大力发展社区护理,有如下原因:

第一,中国人口众多、老龄人口庞大,医疗体系解决不了所有与健康有关的护理问题,对于慢性病、术后长期恢复、疾病预防以及其他非紧迫性的健康护理,需要以社区护理的方式解决。

第二,中国的公共养老体系极不发达,与老龄化程度极不匹配,在基本以居家养老为主的模式下,社区护理极为重要,我们判断,未来中国很长时期内将以“居家养老 社区护理”为养老的基本模式。

第三,中国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紧密联系,长期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的人口结构风险,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多种问题,使得依靠子女来养老的传统养老方式变得越来越没有可能。

因此,中国需要从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战略层面,来布局、推动、鼓励发展社区护理,这是中国应对老龄化大潮、缓解医疗体系资源不足、缓解公共养老体系建设不足、提高中国老龄化人群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

如何更好地发展养老社区护理?

面向未来,中国发展社区护理是一篇大文章,是一项需要长期推动、精心设计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要而现实的公共政策制定及实施行动,需要有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医疗体系、社区、行业协会、企业和公民的共同参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机制建立上,既要重视社区护理的公共事业属性,也要重视其作为服务产业的产业属性,要做到公共服务与经济可持续性兼顾,社区护理才能够良性发展下去。

中国的社区护理有所发展,但我们注意到,不少观点一谈到社区护理,就提出不少困难,如经费来源受限,资金投入不足;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包括社区服务,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区护理费等等。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上述问题都很现实,但都是基于传统思路。发展社区护理既然极为重要,中国就需要在政策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在思路上,社区护理可以做到公共服务事业与服务产业并存。社区护理并不是一个只要求政府花钱的事,做的好,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可赚钱的产业!关键是要解决好社区护理的定位以及运行方式。我们认为,社区护理不能去抢公费医疗的饭吃,而是满足治病需求(必须到医院进行)以外的护理服务需求。目前在国内许多城市里,请一个全职保姆的费用有的高达上万元,全职看护老人的费用更为昂贵。这种综合的、复杂的养老及看护需求,是社区护理可比的对象。

发展社区护理,政府、社会组织、社区、企业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政府首先要重视社区护理事业,当成共同富裕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在政策设计上,政府负责出台护理规范,提出不同的护理资格及执业要求,允许地方根据本地情况出台社区护理政策,在统一原则下,地级市可以自定发展政策,同时,要鼓励支持民营社区护理机构的发展,对于参与社区护理的企业,可以制定一些政策优惠

在市场化运营方面,要发展社区护理市场,每个社区护理员可以承担一定数量的社区家庭护理任务。比如,以健康及医疗护理为主的专业护理,每个家庭每月可收费2000元,如果一个护理员服务5家客户,理想状态下他/她的月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在地级市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收入水平。如果社区护理以公司化方式运营,公司的收入分配要向一线的社区护理员来倾斜。从国外经验来看,社区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大病率和死亡率,这对于保险公司有利,对国家养老体系有利。因此,在政策设计上,要让保险公司参与进来。

在行业管理方面,医疗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可以承担一定的行业监管、政策执行、行业标准解释、技术性的培训等责任。对于社区护理的内容,中国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适应于中国的本地化改造,进行社区护理内容的分类与分级。不同的护理内容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级别,对应不同的专业要求。比如:家庭服务型护理,主要是生活和老龄人照料为主,可以分为住家与不住家;医疗及健康护理,主要是有医疗护理需求的病人或老龄人,涉及打针、吃药、术后护理、病人评估、换药、插管、静脉注射、病情记录等,这类护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巨大的老龄化浪潮扑面而来,成为远期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因素。中国需要从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战略层面,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适应中国的养老及护理需求,来布局、推动、鼓励发展社区护理,这是中国应对老龄化大潮、缓解医疗体系资源不足、缓解公共养老体系建设不足、提高中国老龄化人群的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用户名:
密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