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制造业唯一现实可行的发展之路-尊龙凯时人生就博

这是中国制造业唯一现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的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其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政策概念并不新,在过去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中已有体现。不过,在鼓励创新、发展中小企业、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新背景下,中央、国务院强调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则具有新的意义,它是“工匠精神”、创新发展、鼓励发展实体经济等政策,在中小企业领域的聚焦。实际上,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我们看来,与安邦此前强调的“精细工业”、“精细制造”发展是一致的。“精细制造”这个概念,是安邦智库(anbound)在十多年前研究德国工业样本的时候,引入“精细化工”的概念加以延伸而形成的。

以下内容主要来源于安邦重点研究报告——《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于发展“精细工业”》(「 战略观察 」总第320期,2012/10/23),部分选摘自《“精细制造”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选择》(「 每日经济 」总第4070期,2011/12/13)。

什么是“精细工业”?它有什么特点?

图 | 《“精细制造”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选择》(「 每日经济 」总第4070期,2011/12/13)

早在2011年,安邦智库(anbound)创始人陈功就提出了“精细工业”、“精细制造”的概念。所谓“精细工业”,是指那些具有持续创新的设计和材料运用,以及高品质管控下的高价值工业品生产活动和生产体系。

“精细工业”有一些重要特点:

第一,强调创新,精细工业依靠创新来获得高附加值;

第二,“精细”体现在工业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如强调工业设计、材料运用、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

第三,高附加值,“精细工业”依靠各个环节的精细来与普通的制造业相区别,相关产品获得大大高于普通制造品的利润。

简单而言,“精细工业”就是那种强调设计、强调材料、强调高水平加工的制造业。与“精细工业”相对应的就是中国过去擅长的以廉价、低品质为特色的粗放工业。

世界上有很多“精细工业”的例子,如瑞士以手表为代表的精密制造、德国的装备制造、日本的电器制造、美国的部分创新产品(如苹果的系列电子产品)等,都是发展精细工业的典型。

要指出的是,“精细工业”并不是只强调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只是精细工业强调的一个环节,但作为一种生产体系,“精细工业”还强调材料的运用和高质量制造等因素。随着全球市场对环境保护和消费健康的要求提高,高品质、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材料”的研发和运用,在“精细工业”中将会越来越重要。

哪些经济体发展“精细工业”比较成功?关键因素是什么?

世界上有很多制造企业都属于发展“精细工业”的成功例子,其中既有身列世界500强的大型跨国企业,也有一些名不见经传、但在各自行业中具有高水平的“隐形冠军”企业。但从国家经济体系来说,德国、瑞士和日本等国发展“精细工业”应该算比较成功。

典型“精细工业化”国家:

德国在汽车制造、精密装备制造、工具制造等众多制造领域,保持了全球领先的高制造水准,是“精细工业”体系比较全面的国家,德国的工程师文化和长于理性思维的哲学传统,也为德国的“精细工业”提供了社会文化土壤。

瑞士发展“精细工业”比较有特色的国家。作为一个人口不多、幅员很小、经济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瑞士以少数发展很精致的产业支撑了瑞士经济,并且享誉世界——瑞士以手表为代表的精密制造、金融业、药品、食品等产业领域都是如此。瑞士历史悠久的精密制造就是“精细工业”的典型。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发展,日本的“精细工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和半导体等领域,靠着各种制造精细、大量运用新技术的“轻薄短小”的电子消费品,日本的“精细工业”也享誉世界。

美国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制造能力也很强大,美国在国防军事、航天航空、装备、it等产业领域也保持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技术能力,但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来看,美国的制造业并不以“精细工业”为主要特征。近年以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ipad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品,则是“精细工业”的极佳范例。

为什么说中国应该发展“精细工业”?

安邦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精细工业”,主要是因为如下理由: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面临经济发展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长期以来,中国是以廉价的生产要素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能源成本低、社会保障成本低……多种低成本因素成就了廉价的“中国制造”,中国吸引了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聚集,而“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成为“质次价廉”的代名词,在非洲许多落后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基本认知都只是“cheap price,bad quality”。中国经济面临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使得过去的中国制造面临着调整压力。

其次,中国的制造业继续搞“山寨”已经没有出路。过去,中国的产业界奉行山寨文化,自主创新不够,综合创新又嫌难,于是就搞单纯形式模仿的“山寨”,再靠价格低廉来短期抢占市场。山寨甚至成为了弥漫中国产业界的文化,在山寨模式盛行的时候,中国产业界甚至很少有人愿意搞持续的创新。但随着中国的成本抬高,低成本这个“山寨”的重要基础正在改变。再加上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全世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对中国的“关照”越来越多,而中国自身要求创新的需求也在增强,这一切都使得中国制造业必须进行升级,必须向中高端发展。朝“精细工业”方向的发展成为一种必然。

第三,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调整,使得“中国制造”必须朝“精细化”发展。金融危机重创了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欧美国家市场需求出现萎缩,消费需求增长放缓恐怕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对于以出口为导向、为全世界提供廉价商品的中国来说,一方面要转向扩大内需市场,另一方面必须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在更高的层次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中国的现实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是应该做“世界工厂”,但今后应该做高级一些的“世界工厂”。这就要求中国要向“精细工业”方向去发展,这几乎是中国制造业今后的唯一出路。

其实,制造业的升级和精细化,已经成为各国和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安邦智库(anbound)宏观研究中心主任贺军曾受邀参加第112届广交会,从参展的很多中小外资厂商及产品来看,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中小制造企业都在向强调设计与精细制造的方向发展。从进口展区的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参展中小企业来看,不少是家庭作坊式的企业,但从它们的产品来看,即使是非常基础而普通的工具、刀具、各种零配件、小型机械设备等,都非常强调设计,从造型、设计、色彩搭配、产品核心功能和制造的精细程度来看,都与中国内地的同类产品有明显差别。与之相比,中国内地的产品在设计和制造上都显得粗糙。

中国不缺制造能力,缺少的是制造品质,可以想象,如果中国今后在制造业能够较为普遍的提升产业层次,向“精细工业”发展,将面临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

中国发展“精细工业”会遇到哪些关键问题?

在中国发展“精细工业”有巨大的意义,也有很大的产业空间,但难度和挑战也非常大,因为这几乎是对中国制造业体系和产业文化、市场文化的全面调整和改变。

在我们看来,中国搞“精细工业”需要注意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首先,中国政府要大力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围绕“精细工业”来建设和完善鼓励创新的环境。为什么要把政府摆在前面?这是因为中国是大政府国家,政府不带头鼓动,实际操作的效果不会好。在环境创造中,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得到极大地加强。客观评价,中国过去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并没有过于认真,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与过去“中国制造”的模式有关,中国需要以“山寨”方式完成原始的财富积累。但今后这种方式已行不通了,政府在观念、法律、政策方面都需要为发展“精细工业”而调整。

其次,中国要放手让企业成为市场化创新的主体,多提供支持,少进行市场干预。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呼吁企业自主创新,尤其是在科技和产业领域,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企业始终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创新也没有成为拉动国内制造业以及众多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重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还是太多,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二是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太强,抑制了市场竞争和市场化的创新。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对于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也愿意拿出资源来支持,这在光优产业、风电产业等领域都有不少的例子。但政府的参与也要有限度,不能过多地包办代替,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强,一旦市场形势发展大的变化,企业在竞争力方面立刻被打回原形。

第三,国内产业界对“精细工业”的理解要全面。既要从注重从制造业体系上的精细化发展,又要注重微观企业整个制造过程的精细化,同时还要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来进行。比如,过去中国谈产业升级,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在经济层面,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二是在技术层面,产业升级主要是指利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升产业的效率和层次。这两种情况下,都可能出现抛弃原有产业或制造形态的情况。但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这两个层面的看法仍不足以反映产业升级的全部内涵。

我们认为,制造业应该通过强化工业设计、改进材料和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在不抛弃原有产业和制造形态的情况下,就能显著提升产业的层级。这种思路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用最小的改进投入,来获得新的市场空间,巩固自己的产业地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形态。在我们看来,这正是安邦强调在中国发展“精细工业”的精髓之一。

中国发展“精细工业”的前景如何?

毫无疑问,中国发展“精细工业”有很好的前景。虽然挑战很大,但一旦中国在“精细工业”发展上能够站上新的台阶,其影响是全球性的。

我们始终认为,以中国的资源禀赋、劳动力特点、市场环境、产业结构、大国经济等特点,中国肯定应该长期坚持发展制造业,继续做“世界工厂”。即使“中国制造”现在面临结构调整和市场压力,就整体而言,“中国制造”现在仍然很难找到完全的替代者,全球市场也离不开“中国制造”。

乐观来看,如果中国的制造业能在全球产业链条上提升几个档次,向附加值高的链条上迈进几步,这将为中国的制造业提供较为广阔的空间。在我们看来,其影响是全球性的,将会引起全球产业链的又一轮重组:中国可能会让出一大部分低端制造环节,或者鼓励中国企业对非洲、拉美市场的大量投资;与此同时,朝精细化发展的中国制造业,又会替代掉一大批目前在中国之上的制造业者,因为在新的产业层级上,中国会再次显示出自己综合成本较低的优势。

在推进“精细制造”方面,中国政府已经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2013年7月开始的“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评定便是其中之一。生态标志制度,其理念是促使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到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都不会给环境带来危害,目的是提高制造者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生态标志制度在欧洲已发展超过二十年,是国际风行的认证制度。目前国际社会推行的生态制度均为生态认证制度而非保护制度,中国推出的这个保护制度,极具特色地率先将生态理念与原产地规则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全球首创,是中国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

生态原产地产品,是指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即生长、原材料提取、生产、加工、制造、包装、储运、使用、废弃处理等)符合绿色环保、低碳节能、资源节约要求,并具有原产地特征和特性的良好生态型产品。产品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有利于引导产业向生态化发展,对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受保护的生态原产地产品将在政府采购中享有优先地位,其生态性、原产地特性成为优秀的“中国制造”。

应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代表着中国的知识产权,代表了中国产品的形象,是对中国创造、民族精品的保护。它在引导企业采用生态、绿色、低碳为代表的生产方式,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价值,促使企业将生态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之中,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一切具有实力的企业、外向型企业、排头兵企业、特色精品企业,都应积极申请保护评定。当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的评定更为严格难度更大,自2013年开始,截至目前评定只评出不到250个。

发展精细工业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宏观意义。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在于要向世界打出精细工业的品牌,为“中国制造”注入新的内涵,以此来代替山寨和世界工厂。制造业的高附加值,只能在“精细工业”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才和就业,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稳定。

安邦智库的研究学者认为 ,应该从一个结构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出路。对于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而言,“精细工业化”就是他们的出路和未来。“精细工业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推动企业注重拥有核心竞争力。现在全球电商模式风起云涌,很多企业盲从于这一媒体主导的趋势,风吹杨柳般的将自己的生产模式和运营模式改来改去,希望有捷径可走。其实只要看看世界的街道,从北欧到中国,从沃尔玛到大型商业综合体,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精品商业,他们完全无惧电商的低价竞争,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众多事实表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方向,在于发展“精细工业”。这不仅是中国应该走的路,也是中国制造业唯一现实可行的发展之路!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

用户名:
密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