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性,什么才是智慧城市真正的智慧?-尊龙凯时人生就博

科技与人性,什么才是智慧城市真正的智慧?

“智慧城市”作为一个绿色、低碳、智能的城市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崇,其在城市治理、优化政务、便民利民等方面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很多城市都认为,智慧城市是一个以科技为主导的建设模式,但是究其本质,还是要以人为核心,从城市中居住的人的角度去考量智慧城市各个方面的建设。 


首先,“智能时代”如何安放老年人的需求。城市智慧化的建设日新月异,却似乎遗漏了大城市中占据很高比例的老年人口的需求,以北京、上海为例,几乎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人。对于这样庞大的群体,平日里扫码支付的购物方式仍是难以跨越的“门槛”;这次防控新冠疫情,需要查验健康码,更是将老年人在技术面前的窘境突显出来,老人们似乎已经到了寸步难行的地步。每个人本能地都会有一种害怕被时代抛弃的恐惧,而面对新技术所产生的无力感,更加剧了老年人的心里负担,如果技术的进步反而阻碍了原本的正常生活,那“智慧”又从何谈起?

其次,“智能时代”如何保证居民的选择权。在使用智慧化手段的时候,要区分公共和私有场合的应用。例如,指纹、人脸识别等技术,人们在自己门锁上应用时,可以极大地提升安全性和便利性,这是人们可以自主选择的方式。但如果公共场合的小区入口也使用这项技术,就需要有一定的约束。比如,居民是否有选择权、是否有知情权。而从目前的使用情况看,基本都属于强制安装,不得不用的状态。 

最后,“智能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2019年,中国某人工智能公司的数据库由于未做访问限制,直接开放在互联网上,导致超过250万人的数据可被获取,这其中就包括了人脸识别图像,而且最终大量普通民众的隐私权被侵犯却没有任何赔偿。与此同时,不少想要开发人脸技术的企业需要大量的人脸信息来制作相关模型,由此催生了收集、倒卖公民人脸数据的灰色产业。其中在商用的、来源正规的人脸信息数据库里,单人不同角度、不同场景的人脸数据集,能卖到几十甚至上百元。

技术的差距也许并不是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壁垒,如何合理、合法、有效的实用技术,才是智慧城市真正的“智慧”。

从目前其他国家对技术的应用观察,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美国、英国等国家并不会因为新的科技出现而颠覆原有的生活模式。尽管他们完全拥有相应的人脸支付或者手机扫码支付技术,但现金和信用卡仍然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尊龙凯时平台入口的支付方式。

全美国的市政部门在使用面部识别和其他基于人体的生物识别方法,如指纹识别技术之前,必须要举行公开会议并获得市议会的批准。这样的做法保证了人脸或者指纹识别技术的使用不会侵犯市民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对于人脸信息的保护,欧盟出台了让无数企业闻风丧胆,极为严苛的《通用数据保护法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简称“gdpr”)。gdpr第9条规定,生物特征数据属于个人数据的“特殊类别”,除非某些特殊情况外,不得处理该类数据。人脸识别技术的商业应用可适用的唯一例外是“数据主体已明确表示同意”,同意必须“自由给予、明确、具体、不含混”,数据主体任何形式的被动同意均不符合gdpr的规定。对于违规操作的企业,条例将根据违规性质、违规程度,以及违规持续时间等要素,对其处罚高达2000万欧元或者前一年总营业额4%(以较高者为准)的罚款。哪怕是互联网巨头google 和facebook,也在2018年gdpr生效当天分别收到了欧盟39亿欧元和37亿欧元的罚款诉讼。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没有任何公司敢于冒着付出高昂违规成本的风险,随意使用、处理搜集到的人脸信息。

诚然,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但如果忽略了人的因素,仅强调高科技的运用,则会使智慧城市的建设过于偏向功能性,而忽略了适用性和约束性轻则导致智慧化的手段无法正常使用,形成摆设,白白浪费了巨额投资;重则引发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带来更大的管理成本。2017年,sidewalk labs宣布,将在多伦多市的滨水区开发的一个名为quayside的新社区。然而,2018年10月,sidewalk labs负责人安·卡沃基恩公开撰文表示quayside建立的是一个智能的监控城市,不能保护公众隐私,整个项目也随之被否决搁置了。随着人们对个人信息保护、隐私保护等意识的提升,在大城市不断安装的小区扫脸门禁也陆续遭到居民反对而使前期改造的技术投入打了水漂。

智慧城市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通过技术的手段使城市更美好,尽管不同的人对美好的定义各不相同,但不容否认的一点是,如果因为一味的强调技术的使用,而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不得不去适应技术,被技术所挟持,那恐怕就违背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初衷。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 the end —

用户名:
密码:
 
网站地图